侧边栏壁纸
  • 累计撰写 950 篇文章
  •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安史之乱”是什么典故(记载安史之乱的史料)

东海岸百科
2023-01-27 / 百科知识 / 0 评论 / 35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安史之乱”中的安是指的是安禄山,史是指的是史思明。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扩展资料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安史之乱战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战争。

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记载安史之乱的史料

“安史之乱”历史资料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在唐玄宗公元755年时,作为大唐节度使安禄山就表现的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就在公元755年11月15日正在欣赏歌舞表演的唐玄宗知道了他的两个大唐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消息。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安禄山是他相当信任的,在叛乱发生前的几年安禄山利用各种借口进行扩军,唐玄宗李隆基在几经犹豫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决定任命当时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组成大军以此来作为紧急应对安禄山这次叛乱前期防守工作,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还任命自己的儿子,大唐的六皇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并且任命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辅佐六皇子东征安禄山。

其实按理说在唐玄宗做了这些紧急备战之后应该可以具有平息安史之乱的实力,但是由于权倾朝野的杨国忠无能,安禄山的大军只是遭遇到一点点的阻碍,安禄山就只花了二十几天就攻下了洛邑。紧接着顺势攻下了东京,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河南尹达奚珣看到安禄山势如破竹直接选择开城投降,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大军在没有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得到了河南。因为河南尹的投降,唐玄宗李隆基盛怒之下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作为防守前锋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右金吾大将军东征副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大将。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右金吾大将军东征副帅高仙芝被唐玄宗李隆基斩后,各路文臣武将更是不敢抵抗,唐玄宗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拿下大唐绝大多城池之后自立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此时大燕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情况不妙带着护卫逃离长安,逃到了一个叫做马嵬坡的地方,唐玄宗李隆基还是被安禄山大军包围,眼看安禄山就要发起总攻。士兵却请求斩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唐玄宗李隆基迫于压力最后赐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父子。郭子仪带领勤王大军赶到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进行了反击,安史之乱最终被平息。

dddd